Skip to main content

Singapore Policy Journal

Topic /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Security

同为华人?论新加坡人与中国人对“新加坡华人”的认知差异

最近和一个新认识的中国朋友的交谈再次引发了我对新加坡华人身份的思考。

这位来自深圳的朋友没去过新加坡,但在她印象中新加坡人都是华人、都讲华语。当我解释说新加坡是一个多元种族的国家时,她很好奇地回了一句,“可是怎么感觉新加坡华人都很纯呢?华人只跟华人在一起。”

虽然她指的是异族通婚较少的现象,但“纯”这个字使我楞了一下。

同为华人,新加坡华人和中国人确实拥有某种程度的文化共性和种族亲缘性。然而,就华人身份在新加坡华人整体身份认同中的重要性和意义方面,多数中国人对新加坡华人的认知往往与新加坡华人的自我认同存在巨大差异。在很多中国人看来,中国理所当然的是所有海外华人的文化之根。“海外华族依然心系中华之根,渴望回到母国”的基调,经常表现在中国的侨务政策以及领导讲话。

例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4年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发表讲话说:“在世界各地有几千万海外侨胞,大家都是中华大家庭的成员。长期以来,一代又一代海外侨胞,秉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不忘祖国,不忘祖籍,不忘身上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热情支持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我并不清楚习主席在这次讲话中所指的“海外侨胞”和“中华民族”,是否也包括华人。“华侨”和“华人”是两个不同概念。“华侨”指的是定居在中国境外的中国公民,他们拥有中国国籍并且受到中国法律的保护。“华人”则主要是一个种族或文化上的名称,指的是已加入外国国籍的中国人以及他们的后代。[2]这种强调“中华大家庭”的讲话,容易模糊国家与族群忠诚的界限。

不少中国学者似乎也认为新加坡华人的文化和族群身份终究离不开中国。相较于研究新加坡华人文化的新加坡学者,中国学者更加强调新加坡华人文化的的无根感和肤浅化。有学者认为新加坡华族文化有着中华源流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结果导致一种“没有根与灵魂”的文化。[3]也有中国学者甚至认为,新加坡人虽然“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莫名抗拒…(他们)内心深处始终没能完全忘记自己那个遥远的家乡”[4],终有一天会“意识到自己的断根之痛”[5]

普遍强调海外华人种族亲缘和文化联系的言论,想必也影响了一般中国人对新加坡华人和新加坡的看法。我的本科毕业论文研究了中国大学生对新加坡华人身份的认知。果不其然,我调查的229名中国大学生整体上高估了新加坡华人与中国祖籍地的情感联系。例如,超过一半的中国学生认为新加坡华人都知道自己的中国祖籍地。实际上,只有26.9%的受访新加坡大学生对自己的祖籍地有了解。而且,相当一部分中国学生会选择强调新加坡华人的华人身份。38.9%的中国学生表示,新加坡华人对他们来说“都是华人”。

作为中国以外世界上唯一一个以华人占人口多数的主权国家,新加坡从建国以来就力图建立独立的国民身份认同。就新加坡华人认同而言,2012年现任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国庆群众大会就表示,新加坡华人已经有了“本身的独特面貌”,是“历经几代人之后,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发展出来的文化身份”。[6]新加坡人会优先肯定自己的国民身份,而族群身份则位居其后。今年的国庆群众大会演讲中,李显龙总理再次强调,本地新加坡华人在新加坡建国初期就“已经开始把他们的效忠意识,转移到新加坡,认同新加坡公民的新身份。”[7] 由此可见,新加坡领导人着重于新加坡华人所拥有独立国籍、效忠和身份。新加坡华人身份与文化也必须放在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的语境下看待。[8]

这并非只是政府提倡的官方立场。事实上,年轻一代的新加坡华人大多数在自我身份认同方面也都持有相同看法。我访问的212名新加坡华人大学生当中,有84% 表示,相较于华人身份,他们会更加强调新加坡国民身份。另外有14.2% 则将新加坡人国民身份和华人种族身份并列为同等重要。此外,96% 的受访者认为新加坡已经具有本土特色的华人文化。大多数的新加坡华人大学生认为,新加坡华族文化与中国文化虽然有一定的共性,但两种文化之间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中国人强调与新加坡华人的同文同种的特殊关系并非坏事。在很多方面,无论是民间交流还是经济合作,这构成了新加坡人的优势。但是,当中国人对新加坡华人身份和文化的认知与现实有了太大的偏差,这将导致中国人对新加坡华人持有不合理的期许,并在外交和商务场合引起更多误解与摩擦。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和文化自信的增强,这种风险只会越来越大。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做?一方面,我们有必要向中国人反复强调,新加坡华人的文化认同必须服从于国家认同。2017年开幕的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们也需要纠正中国人对新加坡的错误认识。我在研究过程发现,很多中国学生之所以认为新加坡华人与中国有较强的文化联系,是因为他们以为儒家文化就是新加坡文化。这种看法使很多中国人忽略其他种族文化对新加坡文化的影响。

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更加具体地表现新加坡华人的独特之处。光说新加坡华人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和身份认同,并没有太大用处。如果我们都认为新加坡华人身份是基于独特的多元种族社会,新加坡的政策,尤其是教育政策,必须反映这一点。

例如,双文化课程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中国与东南亚华人的历史,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文化在新加坡和整个东南亚地区的演变过程。另外,虽然双文化课程旨在培养了解中国文化的学生,教育部应该强调新加坡所需的“双文化人才”并不限于华人精英。培养精通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的双文化人才也同样重要。事实上,教育部为了培养马来文化和印度文化人才,已分别设立了区域学术课程奖学金[9]以及淡米尔语文特选课程奖学金。如果教育部也正式称这些课程为双文化课程,这将有助于加强新加坡作为一个多元种族和多元文化的形象。

特选学校也是近几年新加坡人议论纷纷的话题。保留华族传统与华校校风固然重要,但这并不代表我们能因此忽视特选中学欠缺种族多样性的现实。如果一群双文化华人精英从来都没有交过非华族朋友,也不了解其他种族的文化,基于多元种族社会的华人文化又从何谈起?

和我聊天的中国朋友可能也和我去年调查的很多中国学生一样,认为新加坡华人毕竟“都是华人”。或许她也认为新加坡华人依然“流淌着中华民族的血液”,认为“血浓于水”,才会选择使用“纯”这词。但我希望,当她有机会来新加坡旅游时,她会发现,新加坡华人已经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并不完全‘纯正’的华人文化和身份。

Image Source: The Independent

 

[1] 陈悦、关腾飞:《习近平会见第七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代表》,《人民日报》2014年6月7日,http://pic.people.com.cn/n/2014/0607/c1016-25116878.html(2018年4月22日)

[2] 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华侨、外籍华人的定义是什么?”,2015年11月25日,http://www.gqb.gov.cn/news/2015/1125/37146.shtml (2018年4月23日)

[3] 彭慧:“新加坡华族文化的建构与彷徨—以新谣运动与七月歌台为例”,《世界民族》,2015年,第5期,第66-72页。

[4] 张亚宏、陈良启:“海外泉籍华裔新生代的调查与思考———以泉州为例”,《龙岩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第97-102页。

[5] 金进:“华校情结、代际区隔与国族意识——对新加坡华人国族意识建构历史的文学考察(1965—2015)”,《外国文学研究》,2017年,第3期,第166-174页。

[6] 谢燕燕:《华族文化中心开幕 李总理:新加坡华人已发展出自身文化身份》,《联合早报》2017年5月19日,http://www.zaobao.com.sg/zvideos/news/story20170519-762025(2018年4月18日)

[7] https://www.zaobao.com.sg/znews/singapore/story20190819-981975

[8] Eugene K.B. Tan, “Re-Engaging Chineseness: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Imperatives of Nation-Building in Singapore”, China Quarterly, Vol.175, 2003, p.751-774.

[9] 有趣的是,以马来语为母语的学生目前并不能申请加入区域学术课程。